举足成颠覆的大国丞相
公元前221年,秦国在秦王政,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的谋划下,灭掉东方六国,统一中原。
在秦实现大一统,争霸天下的过程中,光靠国君一己之力是远远不够的。就像秦孝公有商鞅,秦庄襄王有吕不韦,秦王政身边也有一个关键的人物,为他的丰功伟业出谋划策,这个人就是秦朝的丞相李斯。
后人对李斯的了解,多半是通过司马迁在《史记·李斯列传》中的记载。李斯的一生,横跨秦朝的崛起与崩盘,先是与秦始皇一统天下,制定国策;在平治天下后,李斯很快就进入秦二世时期的权利斗争,但仅仅只十五年,短命的秦朝便分崩离析。
随着时间的演进,我们会不自觉地将李斯与秦朝的兴亡捆绑在一起,形成一条重要的历史轨迹。沿着这条轨迹,我们将这位丞相的人生分为了三个阶段。
第一个大阶段:顺应大一统趋势,由布衣而卿相。
第二个大阶段:得君行道:灭诸侯,成帝业,天下一统。
第三个大阶段:个人命运与秦朝命运高度绑定,身死秦亡。
今天,我们先来讲讲李斯人生的第一大阶段:顺应大一统趋势,由布衣而卿相。
李斯原本只是个平民布衣,出生在楚国上蔡,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上蔡县。《史记》中记载,李斯刚开始的工作是负责在上蔡看守粮仓和管理文书的小吏。虽然俸禄不高,但也可保证自己衣食无忧。
有一回,李斯看到了厕所里正在吃着粪便的老鼠,一听见有人或狗过来,就吓得四散逃窜。这让李斯联想到米仓里肥头大耳,免得风吹日晒的老师,看见人也不惧怕,没有任何威胁和恐惧。
于是,李斯发出感慨:
「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,在所自处耳!」
| 秦始皇
其实李斯能够有机会做出这样的选择,与他生活在平民抬头的战国末期息息相关。
春秋时期是一个贵族社会,战争不仅讲究礼仪,讲究仁义,也仅仅以诸侯国称霸为目的,并没有吞并天下一方称大的野心。但到了战国时期,战争渗透到平民阶层,步战替代了车战,兵力多少直接影响了战争的胜负,从而造成各国对兵力的极大需求。平民由此可以以步兵身份参战,立军功。
秦国在商鞅变法后,废除了「世卿世禄」的世袭制度,按照军功来给平民封爵位,目的是为了发动平民参战,实现霸业。
李斯就是在这样一个平民崛起的背景下开始建立功业的。来到齐国求学的李斯,和韩非子成为同门,在荀子的指导下学习。
而在社会秩序上,荀子又主张「去世袭之贵族而以才智为等级」,这种观点无疑对平民出身的李斯有很大的诱惑力。
在荀子门下,李斯学有所成。他本来是楚国人,论理说,他应该回楚国施展抱负,但是李斯并没有选择回楚国,在他看来,楚王并不值得他跟随,而东方其他几国的国势已经衰弱。于是他便决定西行,前往秦国。
李斯向荀子辞行时,曾说:
「学生听说一个人如果遇到机会,就千万不能错过。如今秦王想吞并各国,称帝而治理天下,这正是平民出身的政治家和游说之士施展抱负的好时机。长期处于卑贱的地位和贫困的环境中,还要非难社会,厌恶功名利禄,来标榜自己与世无争,这不是士子的本愿。」
现在扫描上方二维码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,订阅《知鸦·中国人物(第一季)》,还可享受7折优惠,原价98元,现价仅需69元。
欢迎各位学友分享关注微信公众号「明白知识」,并设为「星标」。我们将在日后的文章中为大家发放更多关于通识课程的福利。